相信很多人在經營臉書一定剛我剛開始一樣很在意觸及率…
做FB臉書廣告也傻傻認為只要加強推廣辛苦寫的貼文,盡量放上好看的照片就會有更多人知道最近我要賣什麼產品
但,真正上課走過一次廣告管理員後台才知道
以「觸及」為目的的貼文,只是把錢拿到臉書打水漂…
從前台下過推廣貼文的你,肯定越下越覺得沮喪、感覺錢都不知道花到哪去了…
賣差不多的商品為什麼別人賣得比較好?
是素材不夠美嗎
還是商品不夠吸引人
…
…
是你方法做錯,別想太多~
在錯的方向奔跑,結果只會像是在鬼打牆
你的臉書廣告是否有邏輯可循
有邏輯的廣告之後可以幫你省很多事,廣告跑不動了才會有辦法偵錯:
是這個素材對這個受眾沒有用? >>換素材
還是廣告文案沒有明確的重點? >>你有解決了別人什麼問題嗎?還是單純只在說明產品的所有好處…
# 你的產品要賣給誰
賣給誰很重要!
你要賣給喜歡居家生活 +在意生活開銷 +擔心孩子娛樂安危的媽媽,
素材卻打到: 喜歡去最新網美店打卡+愛滑快時尚消耗型產品的大學生,
一樣都是女生受眾,但你卻找錯對象,難怪人家不愛你 XD
#別人為什麼要買你的產品
幫對方解決什麼樣的問題、緩解什麼負面情緒(痛點)?
- 自己摸索找不到方法、沒時間
- 經期一直偏頭痛,不知道如何緩解…
滿足了什麼渴望、慾望(甜蜜點)?
- 嚮往情境、品牌、品味
體驗到怎樣的享受、刺激?(爽點)
- 平價消耗型、吃喝玩樂型: 餐廳、旅遊…
吃喝玩樂型,一定要給人一種爽感! 美感!

#你的產品無法賣給所有人
商品/服務,進入商業模式階段,需要找到屬於它的TA(目標受眾)。而這些人都會有某個需要被解決的核心問題
- 從價格出發: 先思考你的商品適合哪些經濟能力的TA? 是單價較高的服務類型商品;還是平價適合小資族、會比較在意生活開銷支出的媽媽? (當然也是有花錢不會在意單價的媽媽啦~
- 從類型出發: 線上課程、服務、說明會,通常都是在滿足TA的核心需求: 沒有時間每天通勤上實體課的上班族、需要更專業1對1商業諮詢的老闆(?)、最近有購屋需求想投資房產的投資客。
- 找到TA後,接著思考你的產品能幫他們解決什麼核心問題
#有邏輯可循,之後才有辦法優化
同個素材不能用一輩子~
廣告跑了一陣子你一定可以發現哪個跑得好,哪個打不動
如果一開始沒有設定一個可依循的邏輯,一旦發現廣告跑不動你幾乎找不到要從哪裡去解決阿!
針對你找出來的TA製作素材
#不要亂槍打鳥, 亂下廣告
記得剛才說過「一樣都是女生受眾,但你卻找錯對象」這句話嗎?
你都看到這裡了,應該可以很清楚知道,同一個商品要打不同的受眾:
For媽媽會有一個廣告素材A;
For小資女大生,你會需要另一個廣告素材B
#廣告文案要有精確的行動呼籲
你拿去下廣告的那篇貼文,內容重點除了要把你的痛點/甜蜜點/爽點 具體的放大之外,
最重要的是: 你要人家做的那件事情一定要寫清楚! 下單連結 / +Line詢問。或其他..
賣商品的: 要有明確的下單連結>>
賣高端服務的: 要+Line詢問,因為單價較高的服務通常無法直接在網路下單,必須現場體驗,或諮詢更多內容才會考慮購買。
不要下曖昧不明的廣告
如果想偷懶觀察對手都怎們寫文案: 這裡可以幫你
於所有廣告後方框框輸入: 對手粉專~

FB廣告行銷活動你搞懂了嗎?

- 流量: 吸流量到你的網站/粉專看看,但無法直接帶來訂單
- 轉換: 找到一群比較會在網站下單買東西的人
- 觀看影片: 找出最會觀看你影片的人。一樣無法直接帶來訂單,但可以針對看過影片的人做「再行銷」
- 發送訊息: 讓受眾透過發送訊息聯絡你。常用於高單價服務類型: 預約看房、預約體驗課
你會想說: 那我就砸大錢投轉換就好了~
當然,如果有那麼簡單那就好了
但臉書廣告就是有一好沒兩好,雖然「轉換」比較容易吸訂單,但延伸出去的廣度就很有限,
所以你必須再搭配另一個行銷活動一起下: 流量 or 觀看影片,找一個人來觀看影片的成本很低,值得投資,但看完影片通常不會購買(累~

所以,一定要「再行銷」
現在臉書上充滿著廣告、賣商品的店家,受眾可以選擇的機會變多,他猶豫思考的時間也會變多。
打鐵趁熱,不要認為讓他看了一次廣告之後就不用努力了
這就是為什麼在網站埋好臉書像素這麼重要,
受眾看了一次你的廣告,感興趣進到你的官網逛逛,臉書像素會幫你記住這些人是誰,
而之後你可以建立自訂受眾把這群人找出來,對他們做「再行銷」再投一次廣告提醒他們購買~
結語
下廣告目的是第一時間抓準對方的眼球,受眾要精準,文案不要亂寫不重要的內容,
預先設計好廣告邏輯,之後才能進行優化與改善
最後,並非所有產品都能在臉書下廣告,如果怎麼試錯都沒又成效,那就代表你得換其他通路去販售了!
今天的臉書廣告教學不知道有沒有幫到你呢?
如果你對於進階的「再行銷」策略有興趣,歡迎於下方留言讓我知道喔!